刊登於經濟日報親子版-創意媽媽 11/12/2009 (五)
進步

仔細觀察,回望過去,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進步中?在人生的不同階段,進步的速度各有顯著的差異。嬰幼兒時期的成長及學習速度是最快的,後天的培育、多少的生活經驗、親子及學前教育,影響着腦神經突觸(synapse)的連結,令孩童在知識及行為上有着重大的分別。很多科學研究及臨床經驗表示,沒有天生的成功者、亦沒有與生俱來的神童,反而後天的努力及發揮機會才是最重要。兒童在小學階段的進步又會比中學時期來得快,而初中的學習速度亦會比高中時更理想。這是由於年紀越大,有更多的因素影響着進步,譬如:個人性格、既有習慣、組織能力、責任感、好勝心、上進心、情緒控制等。到晚年,我們期望長者能維持應有的自理能力及生活技能,而不一定是新知識的學習。
我認為「進步」應和自己比較,而不是和別人比較,那樣才會對自己公平些,也撇除不必要的壓力。無論對自己的兒子、學生、求助的家長或老師,我也經常提醒他們不要與別的孩童比較,各人有自己不同的優缺點、長短處,何必要比較呢?!現實點,不如把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作比較吧。上期提及的小女孩,在訓練一星期後有明顯的進步,她現在俯卧時的身體姿勢、耐力也較從前理想,做時心情是愉快的,而不是哭泣或拒絕。每次多一點的嘗試,即使是少少的進步,也足以令身邊每一個關心她的人感到欣喜。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讚美及鼓勵她,小女孩也為自己的努力拍手掌微笑,這正是學習動機的基礎,也是進步的開始。
兒子在我多番讚賞鼓勵下,會懂得欣賞自己的努力與進步。這星期我們搬屋,他會幫忙把物件放入行李箱,預備搬運。當我們大人忙着執拾時,他會主動閱讀書本,並指着學會的文字大聲朗讀,或是跟着唱CD播放的兒歌,手舞足蹈。看見他較從前自律,我們感到這是他努力學習的成果,也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。
撰文:啟育兒童綜合發展中心總幹事張惠萍姑娘

|